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八成公众赞成“适度管理摊贩”,权力者看到了吗?
作者:朱四倍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数 191  更新时间:2010-10-12 22:12:15  文章录入:admin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有2876人参与的网络民意调查显示,对于城市流动摊贩这个会长期存在的两难问题,应遵循何种原则进行管理?调查中,84.1%的人赞成适度管理,注重疏导,9.5%的人主张严格管理,坚决取缔,5.5%的人认为应放松管理,尽量不干预。 (《中国青年报》9月14日) 
  近年来城市流动摊贩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儿。相比于对流动小贩的“围追堵截”乃至“赶尽杀绝”的官方做法,84.1%的人赞成适度管理的调查结果,恐怕会让很多管理者吃惊,更是让城管感到不理解吧?
  如果加上“5.5%的人认为应放松管理,尽量不干预”的调查结果,可以说,有超过九成的公众赞成适度管理流动摊贩,甚至是尽量放松管制。对此,我们该如何认识?
  正如专家所说,在处理流动摊贩问题上,应该遵循城市发展与民生同等重要的原则,决不能为了城市发展而忽略民生。城市的整洁有序,不是我们现阶段要追求的唯一目标,平衡不好反而会让城市社会生态出现问题。 在笔者看来,正是对这种理念的推崇,才让八成公众选择了适度管理。曾有建设部高官明确指出,“小商小贩也是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城市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在周末等合适的时间甚至可以放开管制。我们的城市应该宽容,应该让他们有合理的分布,给予更多的引导。小商小贩的分布反而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活力。”但更多时候,小贩似乎成了管理者眼中的“敌人”——要挟执法部门和煽动媒体情绪以及攻击执法者的“不良形象”等,更有谚语称“城管来,小贩躲;城管追,小贩跑;城管走,小贩回”。而这些怪象的出现无不有着“强制管理”的痕迹在内。
  八成公众选择了适度管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对弱者的人文关怀,看到了一个社会可能给小贩们的活路,而隐藏其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管理者应在流动小贩面前放下身段还是目中无人?如果我们把小贩当成社会的一分子,就应放下身段,而不是目中无人,无视这些弱势群体的逼仄生存空间。严重点说,无论出于何种名义,哪怕是“强制管理”,也不能把小贩当成了社会的异己分子,当成了社会的异类。毋庸讳言,贩夫走卒,古来有之。即使像纽约、华盛顿、东京、伦敦这样的发达城市,街头摊贩也是一种常见现象。
  进一步说,无论公民实施了何种行为,当他面对权力时,都是这个社会的弱者。对弱者的尊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公权的谦抑性就是一种给予了人性及人的尊严以充分关注的价值所在,而八成公众选择适度管理,就意味着这是在要求公权务必保持谦抑的品质,而不是霸道和傲慢。
  中国文化大师梁漱溟曾指出: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是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上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笔者以为,八成公众选择适度管理就突出了对人的关注,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的吗?就笔者的观察,权利理应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必然以权力谦抑为前提,以权利文化更大范围的生长为基础。
  应认识到,城市管理者和公民尤其是底层公民之间的普遍冲突、尖锐对立,早已背离了和谐社会建设之道。注重行政谦抑,落实柔性管理已经是当务之急。而九成公众选择适度管理就是一种信号。
  我们的问题是:九成公众赞成“适度管理摊贩”,权力者看到了吗?(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