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舆论为何倒向夏俊峰?
作者:邓子庆  文章来源:东方网  点击数 226  更新时间:2011-05-13 21:25:52  文章录入:admin

  2009年5月,沈阳小贩夏俊峰在城管勤务室里刺死了城管中队长申凯和队员张旭东。2009年11月,沈阳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夏俊峰故意杀人罪,死刑。2011年5月10日,辽宁省高级法院终审维持一审判决,故意杀人罪,死刑。终审判决后,民间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同情夏俊峰。(5月12日《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的署名评论《期待死刑复核还夏案程序正义》,在分析舆论为何倒向夏俊峰时,主要从司法层面上对法院量刑提出质疑。诚然,于本案,焦点在于肖俊峰是否“该死”,其行为是否有正当防卫成分。但事实上,此焦点未必就是舆论讨论的重点,一来并非人人都有深厚的法学知识,大多网友留言都不是在法制领域提出质疑;二来广大网友既不在案发现场,也不认识本案中的任何人,如何定案,只能是凭新闻和直觉出发。因此,我认为舆论倒向夏俊峰,并非都是仔细分析案情后做出的理性反映,主要原因依然是习惯性同情弱者。

  得反思的是,这种习惯是如何形成的?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在本案中谁才弱者?按一般杀人案件出发,死者才是受伤害最大的,才是毋庸置疑的弱者,毕竟,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命权都被剥夺了。那么,同情弱者的公众为何弃死者而支持“行凶者”夏俊峰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在我看来,城管被刺鲜有舆论同情,反而遭遇舆论倒戈,大致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社会舆论的情绪化成分。在夏俊峰被判死刑的新闻后面,各地网友直指“城管活该被刺”“相信是城管先动手的”“小贩自卫无罪”……甚至有个别网友称夏俊峰为“英雄”。我们说,任何一个秉持理性崇尚法治的现代公民,都不应在不清楚事实的前提下,就妄定夏俊峰一定是出于自卫或认定是两名城管先动手、该被刺。更何况,就算城管有所动手,也不能说就该被刺死。

  接下来,则反映出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即时下的城管,别说与商贩,就是与陌生网友之间也缺乏最基本的理解和信任。这些年,城管伤害商贩的事例要远多于商贩伤害城管,在城管扇老人耳光、扯断老人手指等恶性事件中,城管的形象和地位日趋矮化。此语境下,网友们不管是看到暴力执法还是暴力抗法,都将矛头习惯性指向城管。此习惯的形成,表面上固然“得益于”不少城管执法方式缺乏人性,但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城市秩序、形象与民生生存之间的矛盾,城管作为矛盾的结点,自然少不了惹是非。加之,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现实地位有强弱之分,人们容易出于心底的怜悯同情弱者。舆论倒向夏俊峰正是折射出这种社会情绪。

  说得远点,与网友缺乏基本信任的不止是城管,一些地方官员也是如此。前不久报道称某女市长被骗百万,女市长随即遭致一片“腐败”“活该”的舆论攻击,其受骗身份全然被忽视。很明显,在小偷、情人、骗子等灰暗角色常常一些案件中充当反腐主力的语境下,官民信任感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的长期缺位。

  因此,在反思类似事件的舆论走向之时,一方面固然要提醒广大网友始终秉持客观理性、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更得反思如何重拾执法者(官员)与网友的信任纽带。具体到城管执法,不仅是要在执法思路或执法方式的改善,更是要一个城市宏观民本理念的构建和贯彻。这才是调和矛盾、规避悲剧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