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郑州“自雇”
作者:赵彦杰  文章来源:今日消费  点击数 310  更新时间:2011-06-28 21:54:11  文章录入:admin

 

  文=首席记者 赵彦杰 图=本报记者 和来贵

  踏上自雇的行业,还是要有足够的应对贫苦的勇气,和足够的吸引别人的实力,以保证自己不会断粮。

  赵彦杰,本报首席记者,笔名老哈,采写本期热度《郑州“自雇”》。关于工作、生活、自由、向往……

  请关注A05—A12版。

  看到连岳的一段文字,说一个大学生写信问:连老师,为什么欧美还有日本、韩国那么多女人拍A片,她们长得那么漂亮,又聪明伶俐,找个正经工作难道不好吗?连岳回答:你不要替女优担忧了,还是看看A片娱乐自己,然后想想你以后怎么找个工作再说吧。

  4月,郑州2008年春季人才招聘会,偶遇一个姓苗的年轻人。小苗是个货真价实的80后,毕业两年,一直没有工作,学的平面设计,借钱买了两台电脑,租了个一室一厅,室内睡觉,厅内办公。网上接些定单,朋友推荐点活计,就这么晃荡了两年,如今忙不过来了,来请个帮手,找个和他一样喜欢信马由缰的率性的人。用他的话来讲,参加这次招聘一是寻人,二是交流,绝不应聘。

  不想,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他还真找到了一个和他“臭味相投”的男孩,看上去比小苗还要年轻,两个人一拍即合,一起离开了招聘会,临了抛给我一句话:与其踏上打工乱世,不如逍遥单飞过活。

  躲开竞争和压抑,如今的年轻人衡量工作价值的新尺度是快乐和休闲。他们如此选择,给予自己的理由是,岗位太少,对手太多,不如自己雇佣自己,为自己效力。

  他们用这方式甩一贯位高权重的招聘会一巴掌,虽不至于使会场门可罗雀,却写给那些在找工作上死心眼的人,一个善意的文本。2006年,就有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中,在家上班的女性自由职业者逐年增高,占据职业女性三分之一的比率,她们被冠以粉领的名号。

  早在两年前,“零点指标”与经济观察报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当时北京的自雇群体规模已经达到13.4万人。许多优秀的策划师、编剧、设计师等,都是无单位,无组织,一个人自由来去,却在业内声名显赫,你可以说他们投机取巧或不务正业,可他们的确取得了成绩,过得不错,这难道不是生活的本质?

  虽然自雇的方式,是一种好玩的工作状态,带着创新和自由的意思,尤其那些做设计的人,会以此为理由,不自由则无灵感。可是他们还是会有这样的尴尬:接一单活,开足马力,拿到薪酬,逍遥快活,旅行游玩,享受消费。而下一单活却不知在何处,有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意思。

  自雇所注重的是随意,随意的生活状态,无组织无纪律的工作方式,他们所该享受的社会福利,也只能从自己那里获得。虽然他们可以逃避个人所得税,可是那些保险、医疗、公积金等,也要自理。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加入自雇群落,是享受舒服与后现代工作快感的捷径,可也必须做承受孤独和独自承担一切风险的准备,这并非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形态。但是,在就业压力与职场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自雇也不失为一种自立方式。而且,自雇者的工作多半是高含金量技能。换言之,一个城市自雇者的增多,印证着这城市高科技、金融或艺术类相关的高含金量技能职业的发展空间在增大,城市高科技、金融或艺术市场更加成熟。

  自雇郑州,城市稳定,人们在被动中逍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