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有政策,车有对策——一位老“的哥”眼中的南京出租车市场变迁 |
作者:王小乔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数 455 更新时间:2013-07-14 19:05:19 文章录入:admin |
|
2005年的分水岭
2005年之前,南京这51家出租汽车企业都是“挂靠模式”,就是公司提供车牌,出租车司机来购买车辆。车由公司来统一购买,但是这个金额是由租户来进行承担。然后每个月也要交纳管理费。当时份钱基本维持在2000-3000元。为什么不高?因为首付资金占了一定比例,车辆是你买的,租金就少收一点。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矛盾的焦点就是产权。车是我的,车牌是你的,就经常会乱。也发生过公司倒闭了,把所有的车辆拿去银行进行抵押,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 到2005年以后,所有的挂靠模式全部取消,主要因为产权不清楚。 之后主打公司化经营,叫“公车公营”。车辆是由公司来购买的,交了2万块钱以后你就是我的员工,给你交保险,但是份钱不一样。原来我可能就2250元份钱,公车公营后份钱增加到7700块。 份钱高,也导致了很多熟练的驾驶员在之后开始流失,但2006年又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随着本市出租车司机的退去、离岗,周边一些乡村、郊区或者安徽、山东甚至黑龙江、湖南的外地人大量涌入这个行业。 等到本地驾驶员醒悟过来,已经满地都找不到出租车开,岗位已经没有了。 2005年的时候南京有出租车8597辆,岗位也就是一万多个,大量外地司机涌入后,迅速填满职位,也造成很多当地司机无法上场,个体车牌价格也由20万一直加到90万元。 南京出租汽车都是五年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承包合约都是五年,五年以后就要重新进行签约或者更换。2005年是更新年,当时推出公车公营模式;2010年又是一轮更新。 结果,2010年所有更新车辆的51家企业,明推的是公司公营,但在部分公司实际上要先交10万块钱手续款,就是变相的买车款。但份子钱减少了,2005年的出租车公营模式中份子钱是7200元,到2010年的时候减少到5500元。 为什么这时候会再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发现不划算。比如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2万块保证金没法抵充,营运风险被转移到公司头上了。 所以一些地方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挂靠模式,只不过台面上还是公司化经营。 七年之痛变成八年之痛
南京目前的牌照数量,跟这600万常住人口、200万流动人口,基本上800万人口的总体城市规模,是不相配的。 但是在2014年青奥会之前一下子去扩充三分之一,是急功近利的,这对行业的影响很大。这么猛的冲刺,不知道会不会再像2005年一样大量的熟练的驾驶员会离开,或者说以后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不是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 政府最后一批公开拍卖出现的出租车个体户是1997年,价格20万元。南京客运管理处早已实质性冻结个体牌照的私自转让,但实际上交易买卖源源不断、暗潮涌动,比如用欠款的方式。 曾经南京市市长在一次开会时,跟我们一线司机面对面说过,南京市保证在10年之内严控车牌。他说的意思也是对于我们行业内的这些驾驶员有一个生活和收入的保障,所以一直没有再扩容。 作为一线司机来讲,我根本就不反对扩容,但是扩容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地来,每年扩容一部分,包括在郊区投放一些区域性的,在主城区也投放一些,这完全无可厚非。扩容实际上是更多地满足一些需求,我的业务实际上并不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反而是培育了市场,可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 现在南京就是个大工地,堵得不行,十三四条地铁线路在同时开工。就这样,南京还没有候车加价,堵半个小时,一分钱不加。 南京市在2006年开过一次出租车听证会,就说要进行涨价或者等候计费什么的,而且是全票通过。可是那场听证会形同虚设,当时主管部门会后就说要择机实施,紧接着反而是整个城市大范围地进行市政改造。 2012年4月份,又一次听证会,这个二次听证会主要是改革汽车运价结构不合理,又是全票通过,但还是暂时不实施,要到2014年青奥会结束之后。 从2006年到2012年是七年,这是七年之痛。但两次听证会之后,还是不实施,七年之痛变成了八年之痛。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出租车司机都说忍一忍吧,反正也要过去了,反正2014年马上就要来了。 当然这么稳定肯定是因为收入水平还是比较稳定的,与北京比起来还是要幸福得多。外地那种出租车司机的罢工、罢市,在南京从来也没有过,“蝴蝶效应”在南京失效,肯定原因也在于此。 南京市还有所谓的“双驾”,叫主驾和二驾,主驾就是这辆车的主承包人,二驾是主驾聘请的副驾驶员,一个月下来主驾纯利润可达到7000-8000元,二驾的收入可以达到3000-5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