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城管与小商贩间的“清明上河图” |
作者:徐光木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 172 更新时间:2010-07-04 17:22:49 文章录入:admin |
|
他们,蜗居在陋巷里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屋里14年,尝尽生活艰辛。他们,省吃俭用,每天沿街叫卖30多公里,靠卖油条、豆浆,供三个儿子上了大学。他们的事迹感动了邻里,就连城管执法也对他们网开一面。妻子林秀花说,她特别感激城管执法人员,也懂得知恩图报,在摆摊时尽量向内侧角落靠,不占用街道太大的地方,“也算是对城管执法工作的小小支持”。(6月3日《东南快报》) 父母含辛茹苦只为孩子成人成才的事迹总是令人热泪盈眶,但是,于父母恩情之外,另一个原本只是插曲的旁白却令我眼前一亮:城管“网开一面”,小商贩“知恩图报”。尽管这对小商贩给城管的只是“小小的支持”,城管对他们也只是有时候才网开一面,可恰恰是这种彼此间的各让一步,却“让”出了三个出自同一个贫苦家庭的大学生。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因为这对小商贩和城管间的相互感动和支持,这三个大学生就有可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早早辍学,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三个大学生。 当然,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从小处看,这只是一个小商贩和城管间的小小的“默契”,但当我们把目光投远一些的时候,便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商贩和城管间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展示的是城管与商贩如何融洽共处的标本,充分印证了人的感性,温情执法、友情执法做得不够恰恰是城管执法的最大软肋。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有关城管与商贩起冲突的报道不断,城管的公众形象也因此落到冰点,甚至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究其原因,责任或许并不总是在城管一方,而在于城管和商贩间只是缺少那么一点点的相互理解和感动。如果城管都能够将心比心去了解每个小商贩背后的艰辛,尝试着去理解商贩们拿卖一根油条挣回的三毛钱供养三个大学生的感动,多一点必要的恻隐之心,他们就不会把商贩当作是城市形象的“破坏者”,而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伟大的“父母亲”。如果商贩在摆摊的时候也能够尽量不占街道太大的地方,给城管小小的支持,执法者与被执法者间的关系自然就水乳交融,而不是水火不相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