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调研报告:自雇创业的风险究竟该由谁来承担
本站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本站原创 | 来源日期:2010-10-20 |
一、 一位来自自雇家庭女孩的独白
我叫晓梅,家乡在河北省的一个小城市。我现在在北京上大学,我的父亲在天津打工,只有妈妈一个人留在家里,可能已经过惯了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并不觉得辛苦。与前几年衣食无忧,但风波不断地日子相比,这种虽清贫但平静的生活却也给人一种别样的幸福。
因为没有文化,爸妈年轻的时候再老家就以务农为生,80年代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爸爸做起了货物买卖的生意。那是真正的“买卖”,就是在一个地方买,走到另一个地方再卖,赚取其中的差价。这种行为可能现在看来普遍的很,但当时却被村里人认为是投机倒把的“恶性”,因为有人举报,县里就要派人抓拿爸爸,无奈之下,大年初五(俗称“破五”,万不得已是不得出门的)我们一家就搬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也就我们现在居住的小县城,而我就是在这个城市出生的。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爸爸在一家钢厂打工,妈妈照顾我们兄妹三个,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不过,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生活却也渐渐有了起色。
转折点是在我十二岁那年,爸爸突然辞掉工作,决定和一位丁叔叔一起做钢铁生意,要自己做老板。妈妈曾经劝过爸爸,自己做买卖风险太大,我们又没有背景,年龄都大了,赚了还好,赔了的话,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可爸爸决心很大,不甘心一辈子都在别人手下过活,一定要赌一把。就这样,爸爸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轨迹。我们县城附近有一个石桥镇,其中有很多私人开的钢厂,这些老板之前和爸爸也有不少业务往来,所以爸爸就去和他们洽谈,收购他们的钢坯。丁叔叔则负责联系钢材的出售,比较稳定的一家客户是齐齐哈尔市的一家钢材加工厂。起初,各方面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老爸在石桥收钢坯,付货款,并且通过火车把货物送出去。丁叔叔在外负责接收、出售货物,并且收取货款。就这样,通过将近一年频繁的贸易往来,各方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贸易关系,因为没有资金上的冲突,各方也就比较信任。所以后来为了交易的便利,通常是供货方连续发几次货,爸爸给他们打一次钱,而收货方也是收到一定数量的钢坯再一次付清。就在各方认为市场前景一片明朗的时候,殊不知一场危机已经悄悄来临。
2003年,也就是我十四岁那年,我们国家钢产量达到了2.22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产量突破两亿吨的国家。钢铁也成为了最热门的行业,大量资金、能源聚集到这一行业,爸爸和他的合作伙伴们都认为前景一片明朗,所以也追加投资,扩大交易额。可他们那里知道,物极必反这个道理从古至今,各行各业无不受用。随着钢铁行业的过分兴盛,产量过剩、煤炭消耗过多、铁矿石资源紧张,用电量激增、环境污染严重……这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紧接着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限制用钢大户房地产、汽车行业的发展,对中小规模的钢厂进行政策性的挤压,一时间,钢铁价格跌落了近1/2,众多钢厂纷纷倒闭。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爸爸的生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主要货主齐齐哈尔市的钢材加工厂因为资不抵债倒闭了,之前尚未支付的30多万的货款因为没有抵押也就这样打了水漂,更大的困境是爸爸收购钢坯的30多万因此也无法支付。石桥各个小钢厂厂长们纷纷上门讨债,爸爸认为买卖是他和丁叔叔一起做的,现在赔了两个人应该一起还钱,谁知丁叔叔不仅拒绝还钱还反咬一口,说与石桥钢厂签订购买钢坯合同的是爸爸,理所当然也该由爸爸来支付货款,与他没有关系。遇此小人,自己也不懂法律,我们一家只得自认倒霉,只是爸爸辛苦这么长时间,到头来又背上30多万的债务,心里的烦恼和困扰我们也都是充分理解的。那时的30万和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即便拿出所有的积蓄还是不够还债。只记得那几年,每年年底的时候都有几家债主登门,这也是我心情最烦的时候,妈妈那么要强的人,都不得不跟人家低头说好话,好几次激动地差点犯心脏病。而爸爸很多时候只是低头抽烟,本就寡言的他说的话就更少了。再后来,爸爸就去天津打工了,凭借这么多年的经验,做上了一个钢材的业务经理,虽然不是自己做老板,但至少收入稳定,风险也少很多。所以,慢慢的债务也就还清了,生活也就恢复了平静。
二、关于自雇者创业风险原因的深思
这位采访者晓梅讲述了她的家庭在这二十年的起起伏伏,尤其是03年的那场巨变,带给了一家人太多的感伤与痛苦。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思考,造成这场债务危机的主谋到底是谁?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合作伙伴的背信弃义?法律知识的欠缺?…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自雇是一种通过自我雇用来维持生存,充分发挥个体积极性的谋生方式。晓梅爸爸倒卖钢坯的工作就是一种典型的自雇行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这种生存方式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同样也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发展。但随着自雇行业的增多,自雇者人数的激增,更多的问题也显现了出来。类如自雇者的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养老问题等等。面对一系列的社会难题,决策者们到底该做出何种选择。本文以大学生晓梅的家庭经历为例,把自雇者的创业风险问题提出来,进行简单的分析,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自雇者这一群体的关注,对自雇者的创业风险问题的探讨。
首先是自雇者创业资金来源问题。正如晓梅爸爸一样,一般自雇者的创业资金来源于自己多年的积蓄,甚至向亲戚朋友借款。这就直接导致了自雇者创业初期资金少,规模小,经营模式简单,通常就是小型的商品加工或买卖,经营周期短,收入低且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并且因为没有政策导向,投资缺乏方向性,一旦经营领域发生动荡,很容易血本无归,普通的商贩可能因此造成的损失还是比较少,但像晓梅爸爸这样的中间商,任何一方出现问题,自己就要成为大量损失的填补者。而且自雇者意图取得银行贷款,如果没有担保或抵押,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一般资金链出现问题,很难东山再起了。
其次是自雇者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在我所接触的大量自雇者当中,绝大部分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他们无法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也很难发掘经济发展的潜力股,一般只是根据当下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也就是“哪里热投哪里”。结果很多人都像晓梅爸爸一样,把钱投向热门领域,然后当这一领域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自然产生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自雇者由于自己的“先天不足”,也就很容易成为被淘汰的一方了。出现问题之后,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很难利用法律去主张、争取权利,只能自认倒霉,自己承担起所有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再次是自雇者的生存和经营没有相应保险做支撑。一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有“三险”“五险”做保障,下岗了有失业保险,生病了有医疗保险,退休了有养老保险等等。但自雇者通常没有没有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背负着很大的医疗、养老的压力,虽然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也已经开始施行,但每年几百元根本不可能满足生存需要。所以自雇者创业有很大的顾忌,为了有稳定的生活,他们通常也就满足于小额投资,收入少但较为稳定的生活了。另一方面,据我所知,自雇者创业领域并没有建立起一种类似于企业职工失业保险一样的保险制度,使得类如晓梅爸爸这种投资数额较为大的自雇者一旦经营失误,所有的损失基本上就有自己承担,在这一领域引入现代的保险制度,恐怕也是大势所趋吧!
最后谈一下自雇者很容易成为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身份、地位和尊严的社会,公务员、医生、法官这些人一般都能体面的生活,但扪心而问,面对着街边的流动商贩、家庭手工业者、营运司机这些生存在社会底层的自雇者,我们是否不自觉的把他们的地位降低了几分呢?跟他们说话的声调是否也提高了几度呢?似乎他们是否生存,生存状况与我们没有丝毫关系。在我的采访者中,当他们的事业遇到波折,陷入生存危机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人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在他们看来,他们这个群体就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与否这个社会并不在意,所以,当他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很容易就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这也就构成了一股极大的潜在犯罪群体,威胁着这个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三、降低自雇者创业风险的建议
针对以上我们所探讨的自雇者创业风险较高的原因,我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建议。
第一、银行等金融部门降低对自雇者创业贷款门槛的限制,并给予一定的汇率优惠。这不仅仅指的是创业初期资金的筹备,更重要的是在自雇者资金链条断裂,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时候,也可以给信用较好的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资金支持。当然,这就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如同国家对三农产业贷款的优惠一样,给予自雇者更多资金上的便利。同时这也要求银行对贷款主体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保资金确实流向了真正需要这些资金的自雇者手中。
第二、由劳保部门为自雇者提供相应的培训,由国家和自雇者共同出资建立起一种以实践性为基础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模式。同时,要把与其切实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其中,使他们不仅仅得到谋生的手段,更要培养起他们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信念。除此之外,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也应成为授课的重点,尽管这些理论很抽象难懂,但至少让他们理解市场经济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以便规划职业方向。
第三、建立相应的保险制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已经基本构建的基本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制度。另一方面针对自雇者建立一种类似于失业保险的保险制度很有必要,使得他们在经营失利时也有风险的共同承担者,不至于出现晓梅一家独自背负巨额债务的现象。当然,在基金会盛行的年代,成立自雇者投资风险基金也不失为一个良方。
第四、在全社会倡导“兼爱”的思想。我个人很欣赏墨子“兼爱”的治国理念,或者称之为西方国家主张的“生而平等”,可能在我们这种贫富差距很大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出现狭隘的等级观是可以理解的,但每个人都有生存权,都有获得其他人尊重的权利。所以,当您面对这些奋斗在社会底层的自雇者,尤其当他们面对生存的困境的时候,请怀着一种博爱的心态与他们相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性的善良。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08级03班 辛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