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商贩城市管理与流动商贩管理
本站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0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武大暑期实践队博客 | 来源日期:2009-09-13 |
近几年来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层出不穷,时时见诸报端,公众舆论纷纷反弹执法者为何会蜕变为暴徒?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长期的习惯,没有步调一致的“素养”,这支城管队伍不会对关注者毫无顾虑的“也打”;不会“蜂拥而至”的“也打”;更不会对屈服者亳不犹豫的“还打”。
显然,这一幕幕惨剧的发生并非偶然的情绪失控所致,而是长期暴力执法的必然结果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一日之寒”的时候,有没有人约束?在“二日之寒”的时候,有没有人约束?在“三日之寒”的时候,有没有人约束?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或许,就是在没有正气、没有正义约束的环境里,这里的执法者变成了暴徒!
如果就事论事,这些城管队员打死人确实令人愤慨。但这些国家堂堂正正的执法人员是如何成为“暴徒”的呢?他们身上的暴戾之气是哪里来的呢?或许这些城管队员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因为他们也是社会歪风的受害者。在此,我还想提另外一个话题:如果能统计一下的话,相信给城管下跪的人比城管打的人要多很多。
近些年,“仇富”的说法似乎很流行,但事实却是“媚富仇穷”更严重。城管执法的主要对象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与暴力抗法相比,我相信这些人绝大多数会首先选择下跪。动辄有人给你下跪你烦不烦?他已经下跪了,你踹他一脚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当你已经习惯别人下跪了,居然还有人敢站着,你是不是更得踹他一脚?
问题产生的原因
文化传统
流动商贩古来有之,所谓贩夫走卒、引车食浆者从来都是中国市民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角色。货郎担、磨刀匠、剃头师傅……曾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曾经,他们那一声声穿透大街小巷的吆喝点亮了那一段段物质贫乏的岁月。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动商贩的存在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并无意将这样一种现象或者说这样一种职业作出某种拔高,但至少基于这样一种将其作为文化传统的观念,上至官员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在面对流动商贩时,都无需如临大敌般草木皆兵。
我们的国家在经历过长达百年的落后贫穷之后,急切地追求着现代化。然而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当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摆脱过去的时候,其实,过去距离我们很近很近,或者说它从未离开。青瓦房、红砖墙、石板路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记忆,已经为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所代替。但是,曾经穿梭于其间的货郎担、磨刀匠、剃头师傅却仍然在城市的夹缝中寻求生存,虽然或许已经换了一身行装,换了一张面容。
流动商贩为城市的正常运转带来种种障碍原本就是这个社会不平衡发展的必然产物。既然如此,将所有的问题规则于流动商贩本身,显然不公。时代的车轮不可阻挡的向前推进,但我们并不希望看见,有人被碾碎在这车轮之下。
配套设施不完备(城市规划)
“存在即为合理”,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流动商贩的存在原因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市场对其有需求,才为其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我们发现,越是在发达成熟的城市区域,流动商贩的数量越少,而其集中的区域往往是老式居民区,城市中相对没落的商区和人流集散地。由此可以得出城市规划与流动商贩之间的两点联系。
首先,城市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的扩大在城市中同样严重,在武汉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中,在一部分区域高速发展的同时,另一部分却向着城中村、贫民窟的方向在蜕化。这些区域由于本身经济水平的原因,加之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不足,使得流动商贩大量存在。而他们的存在也为这些区域的居民提供了价格低廉的生活用品,为其生活带来了便宜。而城市中的一些早期形成的商区,其最初的发展原本就是依靠小型商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商业中心发生转移,而使得这些早期发展起来的商区逐渐没落。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些商区一方面保留了小商贩经营的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力的不足而使得配套设施不足,从而为流动商贩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
其次,人流集散区域的管理力不足。
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各个交通港人流量巨大,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成为了生存土壤。在这些地方流动商贩往往为旅客提供食品、饮料等商品,在客流高峰期,还贩卖板凳、雨伞等物品。在我们的交通港里面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配套设施的建设数量与客流需求不相吻合,并且,现有的正规商铺所提供的商品价格往往大大高于市场价格。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依靠城市管理部门还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的努力。
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不足
风吹日晒、侧目鄙夷、起早贪黑、担惊受怕、收入微薄……还有更多这样的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流动商贩的生存现状。如若不是生活所迫,想来也没有谁愿意从事这样一份职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流动商贩大多数年纪较大,又无一技之长。在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些人可谓毫无竞争力可言,要求其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可谓艰难。同时,在访问中,受访者表示,从未受到过政府提供的任何就业培训指导。另外,在社保福利方面,受访者普遍反映收益甚少。
城市低保问题一直存在,从如何确定低保户,到低保金额的确定,以及资金的发放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城市中的一些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人群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不得不从事诸如流动商贩一类的职业。同时,在促进再就业上,也无法做到大范围的普及,仍然有大量的失业、待业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或者技能培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不足,是形成城市流动商贩的一大原因。
武汉现状
区域不平衡和时间不平衡
在武汉,流动商贩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关于地域的不平衡在前文中已经有所阐述。在时间上,流动商贩的通常会在下午至晚间的时候活跃在商业区附近。一方面,着一段时间恰好是商业区人流量相对较大的时间。另一方面,城市管理部门在夜间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弱,为流动商贩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在一些路段,组织以夜市的形式来管理流动商贩。其实在武汉的一些街道也有夜市存在,这样的形式其实可以广泛的推广,但必须做好相应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在准入费用上,也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与其他城市问题相互结合而存在
武汉的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同时,又背负了历史的沉重,并且在地域上又受制于自然因素,使得其在城市建设上存在众多问题。而流动商贩问题常常也与这些城市问题相互交织结合而存在。具体表现为,交通无序地段、建设施工地段、治安混乱地段的流动商贩问题较其他地段更加严重。这样的地区,常常被笼统称为“脏乱差”地段。这些地方由于建设施工、交通等原因,造成了整体区域的城市环境恶劣。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下,流动商贩问题越发严重,主要集中于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占道经营。流动商贩通常会将人行道的大部分占据,并且摊点设置无序,造成行人通行困难,使原本就已经很严重的交通状况更加恶化。第二,环境卫生恶劣。在这些地方由于缺乏管理,商贩数量大,相对集中等原因,使得环境卫生恶劣,四处都是果皮、饭盒、等各种垃圾,在炎热的夏季,更散发出阵阵恶臭。第三,非法经营严重。这些地方的商贩所经营的常常是各类盗版音像软件制品或者各种仿制商品。而贩卖食品的商贩其卫生条件更是令人担忧。
和垃圾堆容易滋长蝇虫的道理相类似,在整体城市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其间的流动商贩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并且会衍生出其他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之间相互交织影响,严重破换了城市生态环境,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了障碍。
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对城市生态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从交通、建设、工商、卫生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