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自雇动力网 >> 中外经验 >> 历史镜鉴 >> 浏览文章 文章排行榜

档案解密:义乌小商贩的财富传奇

字体大小:    

                    “你看,现在的经商环境,多好啊。”何海美,义乌小商品市场元老级个体经营户,指着自己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围巾摊位,自豪地对记者说。对她来说,摊位是她经商20多年的宝贵“阵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阵地,她一个“提篮女”,才有了今天的富足生活。

                    何海美引以为豪的国际商贸城,有一个更闻名遐迩的名字,那就是“第五代义乌小商品市场”。

                    创建于1982年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过去20多年间,谱写出了无数个与何海美类似的财富传奇,更是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第一个开放市场的成功范例。2007年《发现义乌》一书,称义乌为全中国、全亚洲、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有“神州第一市”之美誉。2008年度,义乌被评为浙江省新魅力之城。

                    □本报记者 单姗

                    ●亲历者说

                    “提篮女”走进小商品市场

                    何海美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在国际商贸城,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姐”。这份尊重,不只因为她是围巾协会会长,更因为她是亲身经历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成长的“元老”。无数个像她一样的个体户,催生了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同样也为他们提供了创造财富奇迹的舞台。

                    如今的何海美,在1978年,却几乎是一贫如洗。上世纪八十年代,她还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待业青年,孩子仅两岁大,全家依靠她丈夫每月33元的工资过活。形容起当时的生活光景,她说“穷得只能剪下窗帘给孩子做衣服”。

                    转机,出现在1978年夏天。义乌传来即将上演古装戏《红楼梦》的消息,何海美找到了商机。她拿着当时在部队搞摄影的哥哥拍下的数张《红楼梦》剧照,到电影院门口以每张一元的价格贩卖。

                    “电影演了三天三夜,我就卖了三天三夜,每天能卖十多元钱呢!”何海美回忆说。

                    尝到甜头的何海美,从此开始晚上在家制作明信片,白天就到东阳、龙游等地赶集,义乌人当时称她这样的人为“提篮女”。渐渐地,何海美把做买卖的地点固定到了义乌县前街的一块空地上。生意最红火时,何海美一晚上要制作1万张明信片。

                    事实上,义乌县前街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正是孕育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摇篮。这里集聚了许多卖各种小商品的义乌农民,不少人是早些年曾担着红糖到异地他乡收购鸡毛的“敲糖帮”。到了1981年上半年,这里已经出现近百人挑着货担集聚成市的热闹场面。

                    开放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尽管生意红火,但何海美们当时面临着困境。那时,有许多红头文件上,都明确写着限制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我们只好把货物放在街边人家的床上,然后带客人上门看货,”何海美说,“不过当时政府对我们的态度也很模糊,有时会睁只眼闭只眼。”

                    当时,义乌县委以及相关部门对这一自发市场,曾有过激烈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绝不能允许市场存在,不能与中央经济政策背道而驰;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可以开放市场,让农民改善生活。

                    经过当时义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市场各方的周密调研,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经过县委的多次讨论,当时的县委书记谢高华拍板决定,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

                    1982年8月25日,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专门为筹建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成立的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发布了一个《通告》,明确宣布:稠城小商品市场将于这年的9月5日正式开放。

                    据傅桂山回忆,十几张手抄的《通告》随后沿街张贴,在最初的几天里,围观群众众多,场面蔚为壮观。而前来报名登记摆摊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几乎把当时的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办公室围了个水泄不通。

                    此外,第一代市场最后建在义乌湖清门一带,因为这里场地开阔,进出比较方便。当时的摊位,基本上是水泥板搭建而成,个体户们需要在顶上搭设一块塑料布,才能阻挡风雨。而就是这样一个市场,日客流量达到5000人,日销售量约6万元,当时在全国尚属第一个成功典范。

                    个体户经商获得“准生证”

                    “有一次开个体户大会,我因为迟到了,只能坐在走廊上,听谢高华书记发表讲话。他说,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只要是通过辛勤劳动,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不要去为难个体户,要尊重他们。”何海美说,“当时,我的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终于吃了颗定心丸哪。”

                    从此,对何海美这样的个体户来说,不但拥有了一个可以安心经商的舞台,更是给他们发出了致富的“准生证”。一直以来被不少人蔑称为“投机倒把”的经商行为,给正了名。

                    看似简单的“准生证”,对个体户的经商来说,意义重大。有一回,何海美和十多名个体户贩运货物回义乌,被火车上的乘务员发现后指为投机倒把,扬言要处理他们。结果,所有个体户都亮出了自己的经营证,顿时让乘务员哑口无言。

                    与长途贩运这样的小事相比,如今已发展到第五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提供给个体户的机遇和便利还有更多。包括何海美在内的无数个体户,正是通过这个平台,把经商的触角伸展到世界各地。

                    “未来的市场,需要容纳各地商家来参与,这样,市场才会长久地发展壮大下去。”何海美说,自己还不想退休,要继续忙活自己的生意,还要帮更多商家进驻这个“财富市场”。


                    ●档案解密

                    在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以后,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市”的战略思路,当地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个体经营户共同出资筹建新市场。

                    1986年,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成立。1992年,篁园市场即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建成。同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2001年,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市场奠基,2002年10月22日正式投入营运。目前共有四大区域,拥有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实现了由传统贸易向以商品展示、洽谈、接单和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化经营方式的转变,商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内外客商誉为“永不落幕的博览会”。



本站公告

友情公告:乡土嘉泽青年项目招募书
    乡土嘉泽青年项目招募书详细请见 /html/zgyz/bzfw/1316.html…
admin
2012年4月6日
沉痛悼念新乡村建设的坚定实践者刘湘波老师
    2011年3月24日晚上,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执行人刘湘波老师因车祸抢救无效逝世,…
admin
2011年3月25日
知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自雇动力网
    根据王占阳教授博客消息,蔡定剑先生已于今晨三点三十分不幸病逝。特在此向各位转告这一噩耗。蔡先生是一位…
admin
2010年11月22日
自雇动力网赞助主办“让我们一起关注自雇发
    本站联合中国政法大学农村与法治研究会在今年暑假开展“让我们一起关注自雇发展”——2010年暑假自雇发展调…
admin
2010年6月26日
真诚邀请各位朋友成为本站的作者!
    真诚邀请各位朋友为本站撰写提供有关自雇主题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可以是你对有关自雇政策的评论、研究,也…
admin
2009年11月17日

最近更新

一周排行

网上调查

    您认为我们的网站有什么最需要改进?
     网站内容需要加强
     网站栏目需要简化
     网站美工比较陈旧
     网站原创内容太少
     网站宣传推广落后